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古早俗諺

6 ‧ Jul
678

茶葉

在台灣這麼多傳統產業中,很難找到比茶更普遍的,更受人歡迎的東西,不但滋潤三百年來台灣人的胃腸,更加變成這個民族代表性的產物。   

清朝時代、茶、糖、梓腦是台灣三大出口品,其中尤其茶的輸出量最多,靠茶生活的人也最多,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,台灣的茶,最早發現是日月潭一帶的野生茶,不過數量相當有限,一般人都將之當作可解熱的葯物使用,根本沒人喝茶品味。   

大陸茶種傳到台灣,有二種不同的情形,一種是清朝嘉慶年間,福建人柯朝他將武夷茶帶到台北縣瑞芳的魚坑種植,另一種是清朝道光年間,鹿谷舉人林鳳池去大陸帶回來的烏龍茶種,在凍頂山頂試種成功,這也是凍頂烏龍茶的由來。

雖然台灣的氣候,土質相當適合茶的生長,但是初初傳來台灣的大陸茶種,只在一小部份地帶植種與使用,並不普遍,清朝咸豐八年(西元一八五八年),天津條約台灣的門戶大開吸引了各國的外商,其中英商陶德發覺台灣最適合種茶,就這樣由福建泉州引進大批的茶種,又提供肥料以及貸款給茶農,更加保証收成後全部要收買。

於是本省的農友紛紛種茶,效果非常好,到清朝同治年間,台北縣的瑞芳、坪林、八里、桃園的石門、大溪、龍潭、新竹的北埔、新埔、關西、以及苗栗、彰化等等的山坡地,均遍佈茶園,同治七年後,茶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輸出品,日本人統治台灣後,為了供應日本本土糧食的需要,不斷推廣稻米,蔗糖,樟腦等經濟性的產品,對茶與煙草這種不是民生必需品,卻是限制生產,所以有許多茶農只好毀掉茶園,改種稻米,蔗糖,一時間茶葉全然沒落。

台灣光復後,茶的世界不受限制,一直到五十年代,南投凍頂山的茶葉專業區成立,政府提供肥料,農葯方面的協助。並且積極改進製茶的技術,台灣的茶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,到七十年代,茶再度成為台灣之寶。   

從清朝嘉慶年間,傳說中的第一棵茶樹傳入本省到現在,近二百年來,茶曾經是台灣三寶之首,外銷最盛時每年三、四萬擔,也曾經險險絕種,幸虧光復後,茶沒受限制,加上六十年代以後,台灣的經濟加速起飛,茶已經變成人人需要的飲料。相信台灣之寶的茶,一定會世世代代傳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