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鄉土情

15 ‧ May
551

西拉雅族系

居住在台南縣的平埔族西拉雅族系,還保存著傳統平埔族的祭典。西拉雅族過去在台灣有四個番社,分別是新港社,麻豆社,目加溜灣社,蕭壠社,不過,還保留傳統祭典儀式的,只剩蕭壠與目加溜灣二社。   

新營東邊的東山鄉東河村,目前是蕭壠社最大,也是祭典最完整的邊埔社,全村大約有二,三百戶,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,由蕭壠社的祖居地佳里遷移來此定居,伊攏是以農為生,尊奉「阿立祖」,為最高的守護神,每年農曆九月初四入夜到初五中午的邊埔夜祭,就是為「阿立祖」所舉行的慶典。   

阿立祖」的信仰是西拉雅平埔族特有的宗教,一般認為「阿立祖」是太上老君的化身,其實是錯誤的,因為母系社會,阿立祖是女的,邊埔西拉雅人並不拜神像,他們以瓶、陶、矸、壺、蕃薯,芋仔的神器代表神體。   

平埔族傳統的祭品,主要是檳榔,米酒與粿粽,雖然今天東河村民已經受「漢化」影響而增加了牲禮,但是整個祭典擺設與感覺,仍是有傳統平埔族的拜法,就像入夜後的「點豬過火」,清晨的「舞唱牽曲」等等都是平埔族的特色,其中最有特色的,就是初五中午舉行的「嚎海」了。

「嚎海」是哭祭大海的意思,也稱為「祭海」,借「哭」與「祭」來安慰當年由南洋群島漂流來台灣,死在海上的先民,每年這個時候,東河村民都會準備祭品,擺設在「阿立祖廟」西南方的田地,由七十幾歲的「尪姨」李仁記女士主祭,其實,西南的方向,正是蕭壠的原鄉-佳里。   

「嚎海」對擺祭品,巡祭品到「唱牽曲」,總會流露出一股平埔族後代的淡淡哀傷,場面真感動人,而整個儀式最使人感傷的,就是尪姨的安慰亡靈。每次平埔族歌的「牽曲」若是唱出的時,手舉尪祖拐的「尪姨」便衝向田邊揮舞大哭,然後倒地翻滾,那哭那唱,唱出一段一段漸漸已經被族人忘記心酸的故事。在這些故事的背後,總會使「尪姨」一再追問伊的族人,為什麼來拜的人,一年比一年少呢?確實如此,漢化越深,拜的人恐怕會愈來愈少了!很多平埔族人早就忘記他們的祖先。

「嚎海」是很感傷又悲哀,但是真正感傷悲哀的,可能不是拜祭人數的多少,而是有一天都沒有人知道「阿立祖」是什麼神的時候,平埔族的文化會從此斷絕。   

「嚎海」之後,亡靈得到安慰,尪姨也得到安慰,可是面對已經完全漢化的平埔族群,是不是從此得到安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