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鄉土情

15 ‧ May
1337

台北艋舺

台北艋舺過去清一色都住泉州人,有人說艋舺是泉州人的街市,最早移民來艋舺的是三邑人,三邑是說普江,南安,惠安三縣,叫做頂郊,後來較遲來的同安人,只能住在較裡面的八和庄(就是現在大橋頭旁的老松國小附近)同安縣是在廈門灣境內,所以叫做廈郊,也有叫做下郊,那時移民台灣人數最少就是安溪人,安溪人最安分守己。   

咸豐三年,頂郊和廈郊二派的人馬為了碼頭利益發生糾紛,廈郊的人最後被頂郊的人趕出艋舺,退到大龍峒,本來廈郊的同安人要在大龍峒蓋一條輪寶街,輪寶就像賣香腸大腸的用鼠牛虎兔十二生肖,像射箭,看你是哪一個生肖,你射到就贏,同安人被頂郊人逼退到大龍峒本來要蓋一條像輪寶型體的街路,蓋到一半卻遇到死狗日烏,(就是農曆三月,梅雨)雨勢過於兇猛,造成土質疏鬆,房子多數倒塌不能再住,才搬去大稻埕(現在延平北路,迪化街一帶)當時大稻埕叫做奇五率,十分偏僻,少見人跡,自古大稻埕和住治艋舺不合,主要就是有這段深仇大恨,大稻埕就是延平北路,迪化街一帶的石橋仔頭,以前設一個隘門仔里,像萬里長城抵擋番邦侵犯的意思,這個是隘門仔就是要擋艋舺人的侵犯。

後來因為發生過許多次泉州人和漳州人的拼鬥,叫漳泉拼,原本分地盤分派的泉州人自此團結起來對付漳州人,這是艋舺和大稻埕的泉州人第一次大團結,那時的孩子可能聽許\多故事,因此很有俠義心腸,一直到日本時代,下一代的青少年又常常打鬥,上一代的冤仇又再度被挑起。 當時艋舺有一間艋舺公學校(現在老松國小)大稻埕也有一間大稻埕公學校(現在太平國小)這二間學校的學生「路頭路尾相當頭」(台)就像二隻鬥雞,仇人見面分外眼紅,所以那時艋舺的學生若去大稻埕,學校帽仔頂二條白線一定拆掉,大稻埕的學生若要去艋舺,學校帽子那塊標誌也一定拆下來,否則不敢過鐵路。   

運氣差一點的被對方遇到,對方人又多,「走會去就緊走,走抹去皮就痛」(台),人若多於對方,就打,人若較少,連滾帶爬的跑,哈哈,講什麼氣魄都是假的,現在飆車族其實是靠著人多勢眾,膽子才小的些咧。人說仇人見面,份外眼紅,那時治冤家,見面先三字經(你娘帶市內、離火車頭卡近,用行的就到,幹聲不絕,哈哈哈)台灣話罵得不過隱,加上日本話巴格野鹿,美國話媽你個ABC,有的用囝仔罵,什麼叫囝仔罵?艋舺囝仔罵大稻埕囝仔說,大埕龜,艋舺鳥,大稻埕死了了,因為鳥會督龜,大稻埕囝仔返轉返就罵艋舺龜,大埕鳥,艋舺人死了了,所以罵人的人弄將自己比喻鳥,罵別人龜。   

大正七年,1918年,艋舺公學校舉辦全市公學校聯合運動會,二邊對頭冤家比賽時,新仇加上舊恨,當著足多大官面前拳腳相向,打到沒人能靠近。這次事件使當局重視,學校,家長開會,也處罰老是打架的那些小孩,從此風浪平靜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