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民俗佚史

9 ‧ Apr
537

貿易

清朝時,在台灣的零售商組織的公會叫做,「內郊」,批發商在當時稱為「行」,他們的公會叫做「外郊」,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進出口交易都是由外郊經手。到清咸豐年間,開闢了通商口岸以後,情形就發生了變化,航運與進出口貿易漸漸被英國人全部壟斷。   在清減豐八年(西元一八五八年),英國殖民地和港的怡和洋行,首先從事台灣貿易,這是外國人從事台灣貿易的開端,同年,根據天津條約,又開放台灣府(安平)、滬尾(淡水)、雞籠(基隆)、打狗(高雄)等埠頭為通商的港口,大稻程(台北延平區)也被看做是淡水港的延繞。這五個通商口岸中,淡水與大稻埕最為繁華,外國人也來了最多,領事館與洋行滿街都是。上海是十里洋場,大稻埕與淡水恐怕也是一里洋場了。   

而淡水與大稻埕出口的物資收購與進出口質易,漸漸被以英商為首的歐美各國的商人壟斷,當時進口物資包括鴉片、棉織品、襯衫、麵粉、鉛塊、火柴、葯劑等,出口的物資以果糖為大宗,經台灣府與打狗等港口輸出口,還有梓腦、茶葉、木材、硫磺等經淡水港輸出口,煤炭卻是經由基隆港輸出,當時台灣英商洋行都是香港洋行的分號,由香港匯豐銀行融資的,有這樣的背景,所以德、法商人無法與英商競爭。台灣洋行的英國人與上海一樣,都是英國籍的猶太人。   

英商洋行收購出口物資,在匯豐銀行融資之下,有的直接向生產者收購,有的交由買辦所設立的經銷商收購。台灣世代老百姓,都是從漳州泉州府以及廣東農村來的,對農事內行,對生意卻是外行,所以當時在台灣做買辦的人,若不是廣州人就是廈門人,都不是本地人。清光緒廿一年,台灣最大的英商買辦李春生就是廈門人,後來因為在台灣住久了,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就變成本省人。   

洋行的西洋人都位在山頂,環境好,古木參天,一二千坪的土地只蓋一棟兩層樓。”僕歐”(長工園丁),”阿媽”(女佣人),住在地下室。外國人沒充許\,他們是不准上去樓上的。外國人很會享受,家中至少有十幾個佣人,顧門的、整理家園、扛轎的轎伕、大廚、二廚、三廚、洗衣的,整理房間的,十幾個人侍候二個人,生活十分享受。外國人一早起來,躺在床上、臉不洗、頭不梳、就先來一杯咖啡,兩片土司,然後才肯下床洗臉換衣服,再吃正式早餐。早餐用完,坐轎出門,到十點就有一個喝茶時間,喝完了茶,買辦回來報告情形,外國人就”打道回府”,那時無電風扇,二個阿媽要用一條繩索掛一塊大布,然後左右搖動,這是人工電扇。   

外國人的服裝很特別,上面短袖襯衫,下面穿卡其短褲,白布鞋刷上白粉,白色的長襪穿至膝蓋,因為天氣熱,這些衣褲至少有半打備用,淡水的全盛時期大約在十九世紀後的五十年,那時雖然洋行很多,但是沒半間大飯店與廁所,因為外國人的家中設備已經有夠豪華,根本不願出門,所以有不少英國人一聽到台灣就不想要回去,因為在英國沒這麼便宜的人工。   

清光緒十二年(西元一八八六年),台灣貿易進口二百六十五萬元,出口一百五十三萬元。因為年年進口超過出口,台灣的財富流向外國數量很大。因為每年入超,而且主要進口是鴉片,在經濟上很吃虧。就輸出方面來講,英國人為首的外國人,搜刮台灣各種物資太多,所以造成物價波動,本來老百姓對風俗習慣不同的外國人就看了不順眼,於是常常有外國人被人打的事件發生,只要有糾紛,外國人就派兵用大砲來威脅。

腐敗的滿清政府怕外國人作怪,只好向他們賠罪,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洋人怕百姓,百姓怕官府,官府怕洋人的惡性循環,這種惡性循環不只在台灣,在當時沿海的通商港口都有類似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