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民俗佚史

9 ‧ Apr
1029

威風的王爺旗

『十五十六結完親,十八福州中舉人,舉人門口來豎旗,風吹旗布相交纏。』這是獅公仔調(道士)「十月懷胎經」中的一段,這是描寫中舉人後,回到故鄉『豎旗祭祖』拜祖先的禮節。

豎旗是指一般舉人篙,這是科舉制度中對考上舉人的秀才的一種禮遇跟風采,一般旗篙是一對,一邊龍一邊虎左右相對,旗篙上面有設圓斗與四角斗的旗斗,圓斗是代表天圓的意思,四角斗是表示在朝為官的意思。

豎旗祭祖這種禮節聽說是明朝朱元璋設的,因為朱元璋還沒做皇帝以前,有一段落魄過去,有一隻燕子咬米讓他吃,就他一命,所以他登機作皇帝之後,就設置四角斗,裡面裝米,斗邊還設置小紅旗,希望它們來吃米,以便報答當年救命之恩,後來這種旗漸漸演變成一官半職的身分代表。

現在是民主政治的社會,這套禮俗已經廢止,但是這套禮俗在王爺廟還很受歡迎,尤其南部幾間財力大、有名氣的王爺廟很愛擺旗篙,而且一座比一座還派頭,一座比一座還威風!不過並不是隨便什麼廟都可以隨意豎旗篙!這有規定,主神要有玉帝或者是皇帝敕封過的帝或是王的身分,才有資格豎旗篙,有這種規定是因科舉制度的關係,像旗篙頂設旗斗就是由此演化而來,不過神界的旗斗與舉人的篙不同意思,上面的旗斗是代表可以通天,下面的旗斗是表示招降五營兵馬,旁邊用的不是小紅旗,而是表示五行及五個方位的五營旗,有的王爺廟認為自己的王比別人的王大,所以旗斗也增加兩副至三副。

台灣地區豎旗篙的禮俗稍微有差別,像屏東一帶大部分是放一支,台南地區是放一對,最有趣的是:台南地區的旗篙都沒有龍虎的造型,屏東一帶的卻是將龍虎擺一起,龍在上面俯瞰往下,虎向上看,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龍騰虎躍吧!因為高度的關係,旗篙的材料大部分採用木材,一般是以三丈六(代表36天罡),而最高的恐怕是台南縣仁德鄉大甲村的萬龍宮,旗篙高六丈六,因為要找高的木材困難,所以到後來以水泥柱代替,萬龍宮可能是台灣獨一無二的紅毛土柱旗篙,聽說本來二府千歲,是要七丈六呎六吋,信徒說太高的話颱風來危險,跟神明商量降低高度,經過二府千歲同意,當初神若不同意,萬一颱風吹倒,神明反而漏氣,所以神明不堅持,話說回來,到底是神聽人的,或者是人聽神的?當然無人知曉,因為神是人作的,沒人就沒神對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