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台南鹽埕土名有一個阿伯王老在先生特別打電話向電台指正,說叫做瀨口,誣瀨的瀨,走馬瀨(賴),不是讀蘭. 感謝王老先生,現在我們繼續了解二層行溪,這字層是一層二層的層,過去常見人寫讚成的讚,無言字邊的贊, 也有人寫為替身的替下面沒日.不知是如何寫成這字已經無從考察,二層行溪源頭是從旗山西邊的鳳山中流到高雄縣內門,再向西流,這條溪是高雄和台南縣的分界,至出海口是台南南邊的外海,在北岸形成一個灣內的小港過去叫草仔寮港,現在仍保存這個俗名. 二層行溪過去是分為二路水流所以叫二層行溪後來因為地理改變,二條合為一條。
昔日的出海口是在北邊的喜樹,所以那時叫喜樹仔港,喜樹仔港也就是二層行溪的下游. 台南縣的新化是鄭成功時代取名新化里之後改做新化街來的,本來新化是原住民希拉雅族大目降社的地方,過去這兒住著漢人口中的生番,我們現在說的原住民在300多年前,西元1600年荷蘭人統治的時代,就著手教化當地原住民到明末鄭成功時代,這就開發的很熱鬧,清朝政府當時,稱此為大目降莊後來叫大穆桂英的穆,本來是大目新娘的目.大目降就是番社Tavokang的翻音,現在的大目降已往稱為木岡,後來漢人移民愈來愈多,演變成一個市集,因此變為大目降街. 新化有一個那拔林,那拔林因為種植很多那拔,我叫那拔林,新化的竹仔腳就是在竹林下面叫竹仔腳,過去地名都與當地鄉土地理有關係,好記又親切,新化還有一個地方叫拔馬. 新市過去也是叫做新市,後來荷蘭人在台南蓋赤崁樓,平埔番希拉雅族的人都趕來居住新市,荷蘭人為了要教化平埔番,因此在此蓋教堂,建學校,將這個地方建設成一個新的社區,所以叫新市,你們若沒看台灣歷史,一定不相信過去新市都住平埔番. 一直到康熙中葉,唐山公他們由漳州,泉州移民到此地,仗著人勢眾多來個“乞丐趕廟公”,平埔番為了避開漢人,便搬去東邊的隙子口,就是新化東里。
當時,崗仔林就是現在左鎮的崗仔林,東南方的舊新木柵就是現在高雄的內門,過去柑仔林就是旗山街仔附近,漢人根據新港社建立一個庄,叫做新港庄,以新港庄為本街的前身,新市附近的社內有一個番子寮,就是過去平埔番留下來的. 那時台南有新港社,嘉溜灣社,歐王社,麻豆社並稱為鄭成功時代的四大社. 安定過去沒安定,叫直加弄,鄭成功在1920年甲號做安定里,台灣府誌記載說:現在的安定,舊名叫直加弄,和西港仔並稱二大港,像港仔尾,港口的取名都和直加弄,西港仔有牽連關係. 本來是平埔番的目加溜灣社,這個地方也是荷蘭人來才開發的.明末鄭成功時代,康熙元年,明朝的太僕少卿沈光文走路來台灣, 沈光文本來是鄭成功的參謀,因為和鄭經不和,得罪鄭經,鄭經欲殺之,避難到台灣,當時為了閃避追殺,打扮為僧人進入內山,來到平埔番所住的目加溜灣社,他因此於此與番人定居教番人讀書,替番人看病,教他們醫藥常識,醫治了無數的人,康熙22年,他才離開,搬出台南府城,沈光文根據記載推算,他在番社從事教化番人的時間,大約有20年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