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民俗佚史

23 ‧ Mar
403

歷史篇22

鄭成功在初步瞭解台灣山川民情之後,他感覺這個島嶼資源豐富,土地肥沃,可以發展他的抱負,那時候,他仍然抱著反清復明的夢,將台灣當作他心中的「海外中國」,那種孤臣孽子的悲壯,有誰人解呢?

他開始推行新的統治體制,以赤崁為承天府,設府治,北路設天興縣,縣治台南佳里,南路設萬年縣,縣設在高雄左營,二地攏屬承天府管轄。那時移民口中所流傳,說台灣是「埋冤」!鄭成功感覺不吉祥,就統領部屬莊嚴拜山川眾神,將台灣全島改名「東都」。

鯤身島為安平鎮,自已則坐鎮在名為赤崁的熱蘭遮城執政,(今之安平古堡)被荷蘭統治了三十八年久的漢族移民經過了改朝換代,看見鄭成功所實施的體制,感覺這種中國式的政治機構比荷蘭較易使人接受。

在土地方面,鄭成功始施行屯田制度,所謂屯田制度,就是所屬的文武百官除了在駐地興建各自的官府營房以外,允准按照家眷的多少取所需要的土地,永遠為世代的產業,但不可以侵犯到原住民移民現有的耕地,文武百官應先申報土地的位置和面積,然後開墾,人民必須申報現有的耕地,取得認可,如有違法的情形即遭沒收,嚴格處罪。

這樣的一種獎勵土地私有化佔有權,嚴格講起來是有稍微搶奪的意味。但是屯田制亦有正面的意義,土地的分配言明是「永為世業」,是鄭成功有意要讓他的部屬在台灣永遠安身立業,以這個島做為世代子子孫孫承傳的永久家園了。

這一切的措施,對於追隨這位明朝最後將軍,流亡到台灣的軍隊來講,也是一個可以暫時安身立命的所在,他沒理由不在台灣落葉生根,成為命運的共同體。根據歷史記載,荷蘭時代末期,台灣的人口估計大約有十萬人,跟鄭成功來台灣的士兵有二萬五千名,家眷有五千人。一六六四年(康熙三年,永曆十八年),鄭經又再統領六、七千名士兵與家眷來台灣,統計跟鄭家來台灣的人口約有四萬人。

所以增加糧食生產,擴充兵員成為鄭王朝的至上要求。